西方经济学(本)学习周期03任务_0011任务答案

零号床

03任务_0011答案.txt

下载:23 次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消费者预期某种物品将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的需求会()
A. 减少
B. 不变
C. 增加
D. 难以确定
2.  
一个市场只有一个厂商,这样的市场结构称为( )
A. 垄断竞争  
B. 完全竞争
C. 完全竞争
D. 完全垄断
3.  
假设某歌唱演员的年薪为10万元,但若他从事其他职业,最多只能得到3万元,那么该歌唱演员所获得的经济地租为(     )
A. 10万元
B. 7万元   
C. 3万元   
D. 不可确定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是(    )  
A. MPA/PA < MPB/PB   
B. MPA/PA > MPB/PB
C. MPA/PA = MPB/PB
D. MPA=MPB
5.  
当一个行业由竞争演变成垄断行业时,那么(   )
A. 垄断市场的价格等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B. 垄断市场的价格大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C. 垄断市场的价格小于竞争市场的价格
D. 垄断价格具有任意性
6.  
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
A. 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B. 总产量仍处于上升阶段,还未达到最大值
C. 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
D. 边际产量等于零
7.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必定落在(   )
A. 预算线右侧区域
B. 预算线左侧区域
C. 预算线上  
D. 预算线上和左侧区域
8.  
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时,生产处于(     )  
A. 劳动投入的第I阶段
B. 劳动投入的第II阶段
C. 劳动投入的第III阶段
D. 资本投入的第I阶段
9.  
消费者的收入不变,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    )
A. 向左下方移动
B. 向右上方移动
C. 沿着横轴或纵轴移动
D. 不动
10.  
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时均衡条件是(   )        
A. MR=MC
B. MR=SMC=LMC
C. MR=SMC=LMC=SAC
D. MR=SMC=LMC=SAC=LAC
11.  
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均衡点的连线,称为(    )
A. 需求曲线
B. 价格——消费曲线
C. 恩格尔曲线     
D. 收入——消费曲线
12.  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
A. 减少
B. 不变
C. 增加
D. 难以确定
13.  
关于基数效用论,不正确的是(      )   
A. 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以确定的数字表达出来
B. 基数效用论中效用可以加总
C.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完全相同
D.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一定量的某物的总效用可以由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加总得出
14.  
收益是指(     )     
A. 成本加利润
B. 成本
C. 利润
D. 利润减成本
15.  
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
A. 3<L<8
B. 5<L<8
C. 3<L<5  
D. 0<L<5
16.  
在短期,全部总成本等于(      )   
A. 固定成本与平均成本之和
B. 可变成本与平均成本之和
C.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
D.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和
17.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    )   
A. 洛伦兹曲线  
B. 菲利普斯曲线   
C. 契约线     
D. 工资曲线
18.  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会()
A. 大大增加
B. 稍有增加
C. 下降
D. 不变
19.  
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是(    )
A. 边际产品价值  
B. 边际收益
C. 边际产品  
D. 边际生产力
20.  
当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厂商总是(    )
A. 正常利润为零
B. 经济利润为零
C. 经济利润大于零
D. 利润多少不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1.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
A. 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
B. 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C. 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别的  
D.
厂商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E. 购买者和生产者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
2.  
效用是(   )
A. 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 一种主观感受
C. 客观存在的
D. 使用价值
E. 价值
3.  
厂商的停止生产点是(    )
A. P = AVC   
B. TR = TVC
C. TR = TC
D. 企业总亏损等于TFC
E.  P = AFC
4.  
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
A. 竞争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非排他性
E.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5.  
外部不经济是指(       )
A. 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B. 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C. 私人利益低于社会利益        
D. 私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
E. 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人补偿的危害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变动成本就是平均成本。
A. 错误
B. 正确
2.  生产者预期某商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就会减少该商品当前的供给。
A. 错误
B. 正确
3.  
需求量和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
A. 错误
B. 正确
4.  
劳动的供给和其他商品的供给一样,价格越高,供给越多,因此,提高工资可以无限增加劳动的供给。
A. 错误
B. 正确
5.  
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分。   
A. 错误
B. 正确
6.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A. 错误
B. 正确
7.  短期中的供给曲线就是整条MC线。              
A. 错误
B. 正确
8.  
外部不经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A. 错误
B. 正确
9.  供给曲线右移表示生产者在每一种价格上提供更多的产品。
A. 错误
B. 正确
10.  
长期供应曲线是长期边际成本线的一部分,并且比短期供应曲线平坦。
A. 错误
B. 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科斯定理:(  )
A.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 是一种产权理论,是解决经济活动外部性的重要理论和全新思路。其原理内容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零,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
C. 是指所有权属于个人的物品,是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D. 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2.  
需求价格弹性:(  )
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3.  
边际技术替代率:(  )
A.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 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 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E.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G.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4.  
生产函数:(  )
A.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B. 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C. 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D. 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E. 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F. 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需求的交叉弹性:(  )
A. 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过低,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B. 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过高,控制通货膨胀。
C. 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百分比。
D. 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E. 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F. 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G. 是指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情况,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6.  
价格歧视:(  )
A.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B. 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C.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D. 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7.  
等产量曲线:(  )
A.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B. 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C. 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D. 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E. 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F. 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G. 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8.  
三级价格歧视:(  )
A. 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
B. 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C. 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D. 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市场中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
9.  
外部经济:(  )
A. 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B. 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C.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D. 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
E. 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10.  
消费者剩余:(  )
A. 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和程度。
B. 是指按1、2、3???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C.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D. 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E. 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和。
F.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